用ipad製作簡報:對提案簡報的反思與心得




自從我使用ipad作為提案主要工具後,體驗了許多用筆電達不到的效果,例如模擬行動裝置展示、快速多工切換、現場互動性高等,作為「簡報展示工具」是相當實用的,但若以「簡報製作工具」而言,ipad的缺點也很明顯,像是無法做太精緻排版與動態特效,嵌入影片的方式也不是很順手,雖然google簡報已提供接近桌機版PPT的功能,但若沒有穩定的網路,操作起來還是有很多的限制。

既使如此,我還是將製作簡報的工作陸續轉移到ipad上,並在「功能被限制」的情況下,對我個人以往提案簡報的思維做出以下四點反思:


反思一:真的需要精緻排版嗎?
因為是影像相關的工作,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簡報畫面的編排上:精美的圖片、細緻的字體、嚴謹的排版等,當然精緻的排版對提案是有加分的,但考量所花費的時間精力,真得有必要這樣嗎?如果簡報的目的是要客戶接受提案的內容,是否能用更簡單的方式來達成?

因為ipad的功能限制,我開始將排版的精力轉到構思更精準的文案,以及尋找更有印象的圖片,只要圖文搭配得宜,掌握基本的排版觀念,就能營造精簡且有效的簡報畫面,省去多餘訊息,直接溝通核心,反而讓聽眾更能留下印象。


反思二:真的需要動態特效嗎?
適當的特效確實能為簡報加分,在影像上不同的動態也能創造不同的意義,但如果沒有這些動態,我就無法表現動態的效果嗎?好的小說用文字就能表現華麗的動作場面,好的漫畫分鏡也能讓人感受強烈的動感,以上其實都只是靜態的媒介,卻讓觀眾在腦中浮現具體的畫面,而簡報更多了「說」的元素,「圖」+「文」+「說」,理當不用動態特效也能有同樣效果吧?

連結第一點反思,我勢必對簡報內容有夠深入的理解,才能決定要放怎樣的圖文,在編排的同時,也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演練,讓我在實際演示時能達到「躍然紙上」的效果,如此一來,有沒有動態特效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

反思三:真的需要嵌入影片嗎?
我在簡報中嵌入影片大致有兩個目的,一是展示參考影片,讓客戶可以想像影片實際的感覺,二是事先嵌入影片可以減少跳出簡報軟體,打開影片資料夾再展示影片的動作,讓簡報過程更加順暢。關於第一個理由已在前兩點反思中討論過,至於第二點的「順暢展示」,我卻因使用ipad而無法避免的操作流程,體驗到「展示不順暢而帶來的好處」。

乍看之下會覺得奇怪,不順暢的展示不會影響簡報效果嗎?從簡報頁面中跳出不會讓好不容易營造的氣氛被打斷嗎?這些考量都是正確的,但若將跳出簡報的動作視為讓聽眾喘口氣的安排呢?如同電影在高潮過後會安排一段平淡的情節,讓觀眾得以舒緩,沈澱整理先前接收的情節,在簡報上也是同樣道理,在一輪扎實地資訊轟炸之後,對方一定會想要休息一下吧?藉由跳出簡報找影片的動作,讓聽眾小憩片刻,消化剛才接收的內容,我自己也利用這短暫空擋檢視提案中的細節,準備接下來可能遇到的提問,我發現這樣的空擋對雙方都很有幫助。

另一方面,我會將相關但不是最主要的展示影片放在同一個資料夾,在查找檔案時對方可能會看到其他有興趣的片名,這樣又多了一次展示的機會!


反思四:真的需要製作簡報嗎?
提案簡報提案簡報,我們很習慣將「提案」與「簡報」當作同一件事,但重點其實是提案想達成的目的,而非製作簡報,簡報是提案的工具之一,並非提案欲溝通的訊息本身,如果用其他方式就能達成提案的目的,不製作簡報也是可以的。

iPad 的限制讓我思考如何有效溝通,並嘗試更多不同的提案形式,可能是一張圖片、一段文字、一首歌,或是一張在便利貼上的筆記,都可以是很好的提案工具,而ipad的好處就是有許多的數位工具得以應用,可以輕易切換適合當下的展演模式,不一定非要打開簡報軟體才能「製作簡報」,意識到這點後,我的提案方式更多元,也更有樂趣。


總結
使用iPad 製作簡報後,我得到以下心得:
1.簡報是一種溝通工具,而非溝通的訊息本身
2.若對內容了解的夠深入,不用華麗的畫面,甚至不需要簡報也能達到提案目的
3.「跳出簡報」的動作可做為讓雙方喘息的空擋
4.嘗試不同的提案方式,可以讓提案更有樂趣,並產生意外的效果



以上是我對簡報製作的反思與心得,與大家分享,希望會有幫助!




更多相關的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