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發聽眾共鳴



不管是業務拜訪、提案簡報甚至是撰寫影片腳本,所有牽涉到溝通的情境,如果能引起對方的共鳴,就能快速拉近距離,讓雙方在同一頻率上互動,更有共識的往同一目標前進。然而共鳴並非憑空而來,要先建立在被對方認同的基礎上,而認同之前,必須先讓對方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,為了加速對方理解的過程,可以嘗試從「普世價值」、「共同經驗」、「個人情境」三個面向來切入。


普世價值:社會常識或符合一般價值觀的論述
像是「孝順父母」、「紅燈綠燈行」、「地球是圓的」等廣泛被大眾接受,乍聽之下不會被特別質疑的論述,因為是常識,不需太多解釋就能理解,是很常用來開啟溝通的議題。但也因為不見得所有人的價值觀都一樣,若是太刻意的強調反而會讓人有強迫中獎的感覺,像是直銷場合常聽到「健康+財富+自由=成功」,就是乍聽之下很合理,但聽完會有一種被設計感覺的論述。


共同經驗:特定群體共有的經歷與回憶
電影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與「我的少女時代」上映時哭慘了一票六七年級生,對電影裡的懷舊橋段超級有感,動漫迷聽見灌籃高手或七龍珠主題曲也會湧起滿腔熱血,一瞬間回到當年的美好時代,就是因為你我都共同經歷過,很容易讓雙方產生親切感,拉近距離,找到共同的語言。但要注意的是,若選擇的經驗太針對特定族群,很可能讓不熟悉的對象感到陌生,甚至被推開的局外人感覺。


個人情境:了解對象在乎什麼,為之設計專屬情境
在行銷上常說要了解消費者的喜好,在溝通上也是如此,越了解你的對象,就越有機會塑造出對方能夠認同且有感的情境,更進一步影響決策與行為,為此,在溝通之前的準備就很重要,盡可能理解對方的目的、需求與背景等資訊,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,說出對方所在意的事,藉此觸動對方,引起正向的共鳴。


引起共鳴是在溝通上很有用的技巧,但別忘記引起共鳴並非溝通的結果,而是通往期望結果的一種方式,若一場提案只是搏得對方哄堂大笑,卻沒讓對方做出你所期望的選擇,就真的十分可惜了。



更多相關的文章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