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式身分證吵什麼?從簡報視覺角度看設計獎作品


這陣子新式身分證設計徵選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,最大爭議來自或獲得近10萬票的人氣票選獎作品「嶼民在地」,在官方評選結果上卻輸給僅有46票的「形 | Shape」,掀起一片撻伐,紛紛指向內政部黑箱作業、評審不公等,評審之一的聶永真更成為眾矢之的,堪稱「新式身分證之亂」。

主辦單位對獎項規劃的思考的確有待商榷,但若拿掉「人氣投票」的因素,單純從設計的角度看這兩個作品,我認為評審選出「形 | Shape」為設計獎有其道理,若再延伸到簡報視覺的領域,「形 | Shape」在資訊呈現上更有許多可取之處。



以下節錄官網刊載的勝選理由:

作者透過設計將版面梳理整潔,且欄位具有足夠延展性,易配合姓名長度調整,在雙語的排版上亦明瞭易讀,使本作品具有高度實行可行性。

作者將所有設計藏在細節中,例如土地相關的山海圖像,採用隱約的底紋來詮釋,而非使用直白的臺灣島等常見圖形,反而賦予了高度包容性的樣態。

當中大致可歸納出三個面向:「易讀性」、「延伸性」、「象徵性」


易讀性
「形 | Shape」的正、反面排版,皆將資訊明確分為左右兩個區塊,達到分類的效果,視覺動線只有單純的「右到左(正面)」與「左到右(反面)」,十分簡潔。

運用左右切版,達到資訊分類的效果


而在分別的區塊中,資訊則由上往下排列,並保留適當行距,讓使用者能輕易閱讀資訊,也不會與其他文字混淆。

資訊由上到下依序排列,清楚易讀



延伸性
除非你要取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這種很有事的名字,不然一般合理的姓名字數都有足夠空間置入「形 | Shape」的版面,中英排版也很清楚易讀,不會有一堆字元擠成一坨的狀況。


象徵性
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點,比起使用具體的島嶼外型、101等直白的視覺圖像,採用「玉山等高線」來呈現台灣,不僅選題上有代表性,用等高線去連結島嶼地理樣貌,更創造多元想像 ; 不規則的等高線條作為襯底背景,符合設計簡約的風格,又比方正的直線多了躍動感,是饒富趣味與品味的選擇。


好的設計除了美感,更要能解決實際的問題,若以一張要被長久使用的身分證來說,我會將選票投給整體更實用與適用的「形 | Shape」,而非人氣最高的那個。By the way, 在網站中我最喜歡的作品其實是優選之一的「台灣319鄉鎮」,大家不妨也去官網上逛逛,會發現許多很棒的設計作品,值得參考!




其他相關文章



留言